81.81(1 / 2)

《布鲁克林》在威尼斯得胜归来之后,下一部自然是梅根之前就已经规划好的, 在欧洲大规模上映。

并且是同时在多个国家上映, 因为这部电影如今已经有了金狮奖的名头, 很多观众都会慕名前来观看。

此时的伊娃已经回到了英国, 在英国的街道上乃至各个电影宣传的平台, 都会看到《布鲁克林》即将上映的宣传海报。

而其中打出的标题大多都是——“威尼斯最佳影片,打动无数人的乡愁”之类的标题。

可以说, 因为有着威尼斯的光环,《布鲁克林》的宣传可谓是十分有底气了,虽然这部电影其他方面的噱头不够大, 但是光是金狮奖也足够成为噱头了。

网络上,很多影迷也正在议论这部电影。

“听说这部英国电影在威尼斯拿奖了?你们有人去威尼斯电影节看过这部电影吗, 如何?”

“看过了, 我觉得一般, 典型的英国电影, 说的是爱尔兰, 却带着浓浓的维多利亚气息……”

“楼上的,你是不是没看过什么英国电影?大英帝国的电影就是这样的,精致又带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息。”

“关键这导演也不是英国人啊……”

“但是她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英国拍摄和发展的。”

“行吧, 威尼斯都把这部电影吹成这样了,我到时候去一睹芳容吧。”

“啊啊啊。我在威尼斯电影节看过这部电影, 我只能说, 这部电影对文艺女青年绝对是一击必杀!”

“所以文艺女青年脑内的幻想, 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这些评论, 让一些伊娃的老粉丝看得一头雾水?

什么意思,伊娃科迪这个阴暗潮湿的女孩,竟然拍了文艺清新的电影?

曾经,人们认为如果哪一天伊娃拍了阳光明媚的电影,那一定是无法想象的,如今伊娃科迪真的拍出来了?

可是他们还是无法想象啊。

伊娃科迪的风格,拍少女气息浓厚的小清新电影,难道不会非常变扭吗?

不管了,下周五上映之后就会有答案了,只是这么一说,他们更加期待了。

《布鲁克林》的宣传效果还算不错,这几日,从首映日当天的网上预购票来看,《布鲁克林》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当然作为一部文艺片,票房潜力和商业片是没法比较的,但是其预购票房的数量也已经属于佼佼者了。

伊娃在英国自己的公寓里,静待《布鲁克林》的欧洲地区同步上映,这也是她第一部欧洲多国家同步上映的电影。

2009年的某一个周五的凌晨0点,伊娃顶着黑眼圈熬夜在某个闹市区的电影院门口买票,想要和观众们一同观看自己电影的首映。

零点首映场前来蹲票的观众们人数并不算多,和隔壁《加勒比海盗》的零点首映场的人数比起来,《布鲁克林》的那点人数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这不妨碍伊娃内心的激动和自豪,因为作为一部没有任何来头的《布鲁克林》,在零点首映场能够拿到近50%的上座率,这已经是要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威尼斯了。

伊娃在售票员那儿买了一张《布鲁克林》的电影票。

她说道:“你好,请给我一张《布鲁克林》。”

那个售票员一边出票,一边多看了几眼伊娃,然后忽然悄声说道:“你是伊娃科迪?”

伊娃一愣,“咦?你竟然认识我?”

售票员笑道:“你也算是一名导演了,认识你不是很正常,我很喜欢你的《月球》哦。”

伊娃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虽然我也算一名导演,不过能认出我的人倒不多……”

售票员说道:“你不一样,你够漂亮,对于你这样的导演,人们过目不忘,相信我,再过一段时间你出门估计都有包成和个明星一样了。”

伊娃:“……那么透露下《布鲁克林》的售票率如何?”

售票员笑眯眯得回答,“说实话。在我看来很不错,毕竟你和《加勒比海盗》撞上了。”

随后,伊娃就拿着电影票走进了放映厅,她想着,等下结束了或许还能去隔壁的《加勒比海盗》放映厅看看。

毕竟在美国电影院的规定时段内,一张电影票可是可以看一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