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一十七章 最大银矿(1 / 2)

此刻。

京城。

跑部前进的单位,一波接着一波。大家渐渐发现,想要单独拿下这个银矿,难度好像有一点大啊!

毕竟。

此前。

华夏最大的银矿,预估储量才五千吨上下。

现在。

一万五千吨的总储量,比之高了两倍。妥妥的华夏第一大银矿,谁看了不心动?谁见了不像拿下?

而且。

由于勘探范围没有多大。

最终储量,很可能再涨。

因此。

如此大的矿,他们想要单独拿下,不是吃不吃得下的问题。而是眼馋的太多,且资格有点缺的问题。

。。。

一般。

探矿。

挖矿。

他们少说能占一项。

可如今。

这是深海矿藏。无论是探矿技术,还是挖矿技术,都几乎没有积累。想要争,计划书都写不出特色。

无语。

郁闷。

于是。

有的开始‘润色’,说要大力自研海底钻矿技术,以求增加成功概率。但特么这招好像人人都会。

你写。

人家也能写。

顿时。

谁都没有优势了。见此情形,有的国企提出一个方案---合作研发,但很快得出的结论是要等三年。

一年研。

二年造。

三年测。

总之。

短期内别想挖。

。。。

“不能提前?”

一国企高层问专家。

“不能。”

专家摇头。

“我们没有经验,需要从底层开始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一年时间兴许都不够,建造也是问题。”

“三年。”

“还是保守估计,五年都有可能。”

“。。。”

这话。

听得让人无语。三年都还保守,五年都说得出口,太没谱了吧!五年后开挖,那不黄花菜都凉了。

矿不会跑。

但。

人会调走。

“为什么青元科技能做?”他直接来了个灵魂拷问。

对此。

专家翻了翻白眼,开口道:

“人到位。”

“钱到位。”

“青元科技本身拥有大批量的科研人员。还和全国几乎所有二一一大学合作,投资了很多研究分院。”

“人才济济。”

“后来。”

“青元科技又在世界范围内,很多个国家,收购和建设研究所,等于缩小版的科研园区,广纳贤才。”

“直接和间接为其工作的科研人员,将近二十万。虽然不是这二十万人,都挤在钻矿平台项目上。”

“但是。”

“科研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很多时候,其他技术突破,也能立即在一些项目上,产生推动的作用。”

“因此。”

“海底钻矿平台的直接参与人数,就算只有一千人,但其背后是二十万科研人员,为其添砖加瓦。”

“领导。”

“您要能给这个项目,提供一万名科研人员的话。”

“我也能三年给你弄出来。”

听此。

企业高层再也没有问题了。

靠!

一万名科研人员? 梦呢!咱单位才多少人?对于科研的投入,再怎么高,也凑不出这么多的人来。

三年耗在一个项目。

咋可能?

。。。

“若要弄出来? 投入需要多少?”企业高层再次一问。

想了想。

“研发加建造? 一百亿人民币打底。”专家说出一个数字? 他有同事在考察组,知道一些浮游号状况。

心里感慨。

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