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生民立命,衣食为天。(1 / 2)

广州。

在邓肯登基后,兴王府已经被改回了广州,但民间以为两广是龙兴之地,依旧沿用兴王府的称呼。

此时在庙街的小巷内,一位衣衫破旧的年轻人正眉头紧锁,跟身边的同伴道:“卢兄,你真不打算再参加科举了?”

那卢兄男子长得黝黑,体格高大,苦笑一声道:“家中钱粮无以为继,我如今只想谋一份差事。”

听到好友的话,那年轻人也不由神色一动,因为看他衣着就知道家境一般。

“刘兄可愿听我一言?”

那高大男子抱拳道:“如今天下百废待兴,吾等寒门子弟,未必要考上功名才能一展才华抱负。”

“陛下用人向来不拘一格。”

“看今年科举取士的规模,朝廷恐怕另有安排。”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但对于读书人来说,尤其是儒家子弟来说,五代十国应该是最黑暗的时期,可以说中华近千年的时间里,没有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比现在更惨。

同样也因为这一点,儒家的力量被削弱到了极致,后来因为宋朝极度优待士大夫阶层,才重新恢复了社会地位。

在天下的读书人里面,两广地界的儒生是最被看不起的。

因为刘鋹的阉割令。

甚至因为陛下重用李逢吉等人,其他地方的士子还戏称他们‘阉党’。

邓肯登基后虽然恢复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是并没有把儒生的地位拔高起来,更别说是像宋朝那样极度优待士大夫了。

赵匡胤那是得国不正,得靠讨好士大夫来稳固地位,才会导致宋朝文官犯错都极少死刑,武将动不动就杀了了事。可在邓肯的治下,文官也一样杀,还是那句话,这个时代不缺有能力的人才,你不干有得是人想干。

“那也不用去后稷学院啊?”

这刘姓男子眉头紧锁,好心劝道:“将来学有所成,莫不是还得下地干活?”

读书人心高气傲,哪里愿意干些脏活累活。

一旁的卢姓男子笑而不语,淡淡道:“大司农位列九卿之一,正是后稷学院的院长。”

“你可知他并非是儒家出身?甚至身上毫无功名?”

“兄台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吧。”

说完,这卢姓男子告辞离去,但终归是多年的好友,有些事情虽然不能点明,却可稍微暗示一番,他抬手折下一段树枝,停顿片刻,递了过去道:“刘兄若是想清楚了,可去驿府寻我,一同北上。”

那刘姓男子捏着一节树枝不明所以,他颇有才干,却心高气傲,脱不下长衫,放不下读书人的脸面,心中更渴望的是科举成名,封侯拜相。

就在他往西市走时,前方突然一阵喧哗,紧接着是鞭炮锣鼓齐鸣,吸引无数人流朝着广州布政司的方向而去。

“发生什么事情了?”

他心中好奇,跟着人流一起往前,很快便看到有差衙张榜贴文,正是朝廷颁发的邸报。

有站在前面的人大声读出,传到后面断断续续,他只听到一段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有栗特商人曹延兴献棉种,功在社稷,使黎元免寒冻之苦,疆域增赋税之源。特封为棉侯,赐紫金印,食禄千石。钦此。”

什么?

封侯了?

四周一片哗然之色,刘然鸿也不由满脸羡慕,四下打听一番,却是知晓了原委。

栗特人在中原也算历史悠久,汉文史籍称“昭武九姓”(康、安、曹等姓氏),从唐代到五代,一直都有栗特人担任将领。这曹延兴据说是瓜州人士,他进献的东西唤作棉花。

刘然鸿也算是心思活络之人,他很快眉头蹙起,暗自道:“这邸报为何点名栗特人的身份?”

“胡人封侯?”

“这是朝廷打算经略西域吗?”

下面是一大段关于棉花的介绍,用得都是白话文,据说陛下最讨厌之乎者也了。

另外,臭名昭著世修降表的衍圣公也是宋朝封的,陛下登基后直接剥夺了孔子后裔的爵位,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这个态度基本上就能看出来陛下对儒家的立场。

没有儒家就不能治国了?

开玩笑。

在邸报的后面还有一段话,却是有龟兹一地的商人进献了一种作物,唤作‘西瓜’,也因此被重重封赏,但是并没有爵位,只是给了一个官职。

上面的重点还是跟棉花有关,算是科普了它的作用。

“进献此物,居然能换来一个爵位。”

“这棉花到底有何神异?”刘然鸿也是心中好奇。

这种好事,怎么没落到他的头上?

中国有两支棉花种,一支产自印度次大陆,亚洲棉经印度、缅甸、越南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另一支产自非洲大陆,大约在南北朝时期,草棉经非洲、西亚传入XJ、河西走廊一带,后者更好一点。

中原的棉花普及,还是宋末元初,明朝朱元璋时开始大规模强制种植。

邸报上点名了棉花将试点播种,将来有可能大规模推广。

“卢兄说得没错。”

“这大司农确实是位高权重。”刘然鸿心中暗自道。

大司农,约等于后世的农业部部长,还兼管一部分的农业财政,当今陛下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光是看进献一个棉花就能封侯,便可知晓其中一二。

“莫非世道真的变了?”

“并非只有科举功名才是唯一的出路?”

刘然鸿离开前,看到了广州布政司的告示,上面正在招募人手去夷州,一为移民,二为拓荒,主要是种植甘蔗,听说夷州十分适宜种植此物,也因为甘蔗的大规模推广,广州市面上的糖价降了接近三分之一,平民也能买点尝尝鲜,当然品质好的还是一样贵。

生民立命,衣食为天。

不知道为何,此刻刘然鸿突然想到前不久听到的一句话,自从陛下登基以来,国家施政的大方针,都是以百姓的衣食为主,至于教化方面,反而是没下太大的功夫,甚至儒家的许多提议都被否决了,采用了法家的明正典刑。

饭都吃不饱,你跟我讲教化?

“陛下轻视儒生,看样子卢兄说得是对的。”

“将来恐怕儒家子弟未必能在朝堂上得到重用,此番开科取士,更像是走个过场。”

这后稷学院到底有何神异之处?

不就是个学种地的地方吗?

为什么卢兄连功名都不要了?

刘然鸿一路沉思,摸不着头脑,待回到家中时,手中还捏着那一节树枝,他打量了一下,觉得自己的好友神神叨叨奇奇怪怪,随手一扔便扔到了小池内,毕竟事关将来的前途,他还得好好考虑一下。

傍晚时分,刘然鸿依旧下不定决心,但走出小院时,他突然间神色一怔,怔怔地看着池子的方向发呆。

一节树枝立在小池内,翠叶莹然,甚至开出了一朵小花。

这神奇的一幕,让他心神久久不能平静。

“卢兄误我啊!”

“早知这后稷学院有如此神通,我还去考什么功名?”

他只希望现在还不迟。

若是陛下设立的这些学院都有如此惊世骇俗的能力,那么将来朝堂之上,岂不是只有儒家门生才是真正的手无缚鸡之力?

卢兄才学了多久?

便能施展这样的手段。

那传说中的大司农岂不是拥有呼风唤雨改变天时之能?

这一刻,刘然鸿激动无比,一路朝着驿府的方向狂奔而去,在路过码头方向时,他还看到有疍民在祭祀海神娘娘,更远处则是前往夷州的移民。

泉州。

在港口的方向,一座巨大的船厂已经建立,往来于此的人群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若要仔细形容,大概便是老师傅的自信吧。

“陛下让我们造福船。”

“可是这人手确实是不足啊!”

“难不成,真要收那些儒家弟子当门人?他们这群读书人,清高自傲,真愿意学?”

泉州,从宋朝开始就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

江口码头的位置,一面色清瘦的老者瞥了一眼身旁之人,淡淡道:“愿意学就留下,不愿意学就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