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取舍(1 / 2)

烈焰灼心 小覅写手 1276 字 18小时前

小承砚的周岁宴过后,生活似乎又回归到一种忙碌而有序的轨道。谢艳玲主导的“心域·灵眸”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产品化攻坚阶段,与技术瓶颈、供应链协调、市场预期的多重压力搏斗,让她几乎回到了创业初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林镇钦则在巩固内部权力、推动林氏向科技生态转型的同时,更加严密地过滤着试图靠近小承砚的各种外部势力,像一头警惕的雄狮,守护着幼崽的纯净天地。

两人都像绷紧的弦,在各自领域高速旋转。家庭的温馨时光变得愈发珍贵,也愈发需要刻意去经营。晚餐桌旁的交流,常常夹杂着对各自工作的简短讨论,以及对小承砚最新成长的分享,语速快,信息密度高,像高效的工作简报。

打破这种高张力平衡的,是一个看似与林氏核心业务关联不大的项目——对一家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字号书店“墨韵斋”的收购案。

这份提案由林氏战略投资部递交上来,金额不大,在动辄百亿的林氏投资版图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提案指出,“墨韵斋”拥有珍贵的古籍存量、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和一批忠实的文人雅士客群,但其经营模式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市场,收购后可作为林氏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文化内涵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按惯例,这种级别的项目根本不会送到林镇钦的办公桌上。但这一次,周韬在呈递文件时,罕见地多了一句备注:“林董,这家书店,似乎是您和已故的大林先生(林镇宇)少年时常去的地方。”

就是这句备注,让林镇钦拿着文件,在窗前站了许久。谢艳玲晚上回到家,发现他破天荒地没有在书房处理公务,而是独自坐在光线昏暗的客厅里,手中拿着的,正是那份关于“墨韵斋”的提案。

“怎么了?这个项目有问题?”谢艳玲放下包,坐到他身边,敏锐地察觉到他情绪的不同寻常。

林镇钦将文件递给她,声音有些低沉:“‘墨韵斋’,我和大哥以前常去。那里有很多外面找不到的旧版侦探小说。”

谢艳玲立刻想起了当初在他书房看到的那张兄弟二人的旧照,以及照片背后那段尘封的、带着痛楚的往事。她瞬间明白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项目,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他与逝去兄长之间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实体联系之一,是承载着他们共同回忆的“遗迹”。

“你想保住它?”她轻声问。

林镇钦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过了好一会儿,才说:“林氏的投资,需要回报。‘墨韵斋’的商业价值,几乎为零。投入资源去维持一个注定亏损的‘文化符号’,从商业逻辑上看,并不明智。”

他的语气是惯常的冷静分析,但谢艳玲却听出了那冷静之下的一丝挣扎。他在用他赖以生存的商业法则,去权衡一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情感记忆。

“有些东西,本来就不应该用商业回报来衡量。”谢艳玲握住他的手,他的指尖有些凉,“如果它对你很重要,那就值得。”

林镇钦转过头,深邃的目光在昏暗中看着她:“但林氏不是我的私人收藏馆。每一个决策,都需要对股东、对集团负责。”他顿了顿,“而且,即使收购下来,如何让它活下去,而不只是变成一个被资本圈养的‘标本’,是更大的难题。”

这就是林镇钦,即使面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依然保持着绝对的理性,思考着最现实的出路。

这件事,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两人心里。

几天后,谢艳玲在“心域”也面临着一个关于“取舍”的抉择。“心域·灵眸”原型机虽然惊艳,但要实现量产,需要攻克一个关键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成本控制难题。技术团队提出了两条路径:A路径是采用一家日本厂商的成熟但昂贵的解决方案,可以快速上市,但会极大挤压利润空间,且核心部件受制于人;B路径是与国内一家初创实验室合作,自主研发,潜力巨大,成本可控,但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

团队内部争论不休。保守派力主A路径,求稳,尽快抢占市场;激进派则看好B路径,认为这才是“心域”构筑长期技术壁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