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回 后山探秘(1 / 2)

始皇圣剑 疏桐雨 1969 字 2021-04-29

各大门派在收到武林大会的请帖后皆重视非常,要么已早早动身赶到临安城,要么便是在赴会的路上。天下群雄毕至,三教九流云集,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武林大会将是何等的热闹。

但在热闹的背后,却又潜藏些许诡异气氛,不得不说是此番盛事里的小小杂音。因为临安城本地的知名帮派之中,便有潜心武林大会以外之事的,比如丐帮,比如阅星楼,比如……

丐帮因浔阳一役而发觉有人要设计挑拨他们与三江堂的纷争,自然对此看的非常重,甚至远超即将召开的武林大会。于是郭元刚在浔阳调查完毕后,便直奔临安城的阅星楼。因为据丐帮弟子回报,正是阅星楼的妙笔生访问三江堂后,这一系列太过巧合之事才发生起来,如果有人指使,那么妙笔生必定脱不了干系。

只是郭元刚似乎运气不大好,两番前去阅星楼,皆不见妙笔生所在,而阅星楼随从亦三缄其口,但凡问及楼主之事,皆以不清楚敷衍了之。

他们越是说的含糊,郭元刚便就越觉得妙笔生有异,如此便就注定他不会轻易罢休。但后面赶到浔阳的郭元刚在经过数日调查后都已返回临安,难道一早便离开浔阳的妙笔生还未赶回?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妙笔生固然独来独往,时有游历四方之举,但阅星楼往往会事先告知江湖,以免耽误来访之人,毕竟阅星楼的生意都是预约好了的,轻易改不得。而这一次非但没有公布妙笔生要离开的事情,也不见阅星楼的生意有受任何影响,唯一的答案便是妙笔生早已回到居所。这一点,郭元刚细细一想便也明白。只是这妙笔生既然回来,却为何寻他不到,或者说他为何要避而不见呢?

郭元刚经过浔阳调查,认定是有人故意栽赃丐帮;而妙笔生与满江红打捞宝船之后,亦觉得其中蹊跷诸多,单是看那沉船物品情况,便知其中问题重重。而在这些问题之中,一直有两点困惑着他:一是那地图上标记沉船的地点,竟然精准的丝毫不差,而这点是连世代居住于此的渔民都无法做到的;第二是船上物品显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已被成功打捞过一次,既然能打捞大部分的财宝,为何独独要留下剩余部分?

妙笔生本就是个心思细腻之人,再加上他女人般敏锐的直觉,内心推敲下去,却也觉得细思极恐。因为将整件事情串联起来实,便就是:有一个能耐通天之人,早已掌握宝船这个惊天秘密,并瞒天过海的完成其中打捞工作;并且早早布局,故意留下一部分财宝,等着他与三江堂的人去挖。妙笔生只觉得自己仿佛掉入圈套之中,又隐隐有不妙之觉。直到他回到阅星楼,听说了三江堂与丐帮结缘之事,才确认自己此行确是被利用了,也更确定这挖宝之局远非当前所见。

妙笔生想着想着,却忍不住暗自伤怀起来,因为这件事情是赵承宗交代他去做的,难道他便这般狠心要将自己推到危机边缘?妙笔生当然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实,一则是这样一个人必须能耐通天,赵承宗固然本事甚大,但在妙笔生看来也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原因非常简单,当年朝廷动用国力尚且办不到的事情,一人或一门一派更不可能做到。

如果不是赵承宗,那么便是有人指使赵承宗这样做。如果是这样,岂不是赵承宗也成为他人手中的一枚棋子了?但普天之下能够驱使赵承宗的能有谁呢?妙笔生越想越不妙,心里便越发担心赵承宗的处境了。

便是处于这样的一种好奇与担忧,妙笔生在回到阅星楼后,便悄悄的调查起来。江湖之事,知之莫如阅星楼,妙笔生翻边藏书,读尽百十年间武林典藏,却也查不到任何有益的线索。

妙笔生却忽然豁朗起来,只得暗自无奈道:“能有这般通天彻地之能者,必定隐世甚深,当不会落人口舌。”

“但那地图年代甚久,想来此事也预谋极为深长;而那地图的标注手法多有官府痕迹,莫非这个人与朝廷大有关联?”妙笔生反复推敲道。

再聪明的人,只面对这一两线索也得愁眉不展。妙笔生虽然还想不通,但心想既然最有可能的是有人指使赵承宗,何不暗自调查一番?

妙笔生知道赵承宗光明磊落,若知道别人这样追查自己,必定气愤不止,但念及他的安全,妙笔生还是下定了决心。

妙笔生于是暗中调查赵承宗最近接触的人,却在此时,他发现这个自己心仪不已的大英雄,却如鬼魅一般的少有记载。似乎赵承宗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于妙笔生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对于妙笔生如此,对于江湖亦是如此。

“承宗哥哥自幼深山学道,却不知师承何门何派?”妙笔生暗暗念道。

赵承宗果然交友甚广,上至朝堂大员,下至绿林草莽,皆云集迎龙山庄。但一一参研,皆不见其中能有驱使赵承宗之人。原因非常简单,赵承宗单刀救下高宗后,皇帝感恩颇深,乃御赐许多珍宝,这些达官贵人前来,无非是攀附与他;而赵承宗武功盖世,更不可能为江湖人士所用。

虽然毫无收获,但妙笔生坚信赵承宗后面还有人,便想到迎龙山庄去探看一番。妙笔生于是放下手中之活,便亲自造访去了。

见到妙笔生前来,赵承宗却稍稍吃了一惊,因为他早有言在先,凡事只有他去阅星楼,却不许妙笔生来迎龙山庄。

“你怎么来了?”赵承宗不冷不热的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