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安内(1 / 2)

宋风 戒念 2594 字 2021-04-30

大宋熙宁十年五月,距离第一次熙宁北伐刚刚过去不过四年,在这四年当中,大宋已经在新占领的长城以南地区建立了一道稳固的防线。从山海关到大同府一线长城已经修整完毕,这使得大宋在北方对抗游牧民族南侵的时候有了一道可靠的防线。

长城修整完毕并不是终点,在修整长城的时候,大宋同时投入了上千万贯将北方的主要干道也重新修整一遍,依托两条用水泥修建的北方主干道,将大宋西北、北部同大宋中心连接了起来,以往十五天的路程若是乘坐马车在水泥路上通行的话,可以节省五天的时间。不要小看这节省出来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这大大改善了北方道路交通水平,从而使得大宋对北方和西北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强。

这两大工程在进行了四年之后,大宋总共向其中投入了三千多万贯才完成,这已经是比原计划节省了近一千万贯,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宋朝廷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运作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大宋在这四年当中进行这两项工程就足足投入了三十万奴隶,这才使得工程进度进展飞速,比原计划快了一年左右完成任务。

修整长城和在北方构建水泥路主干道大大改善了大宋北部疆域的防御能力,尽管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但是相对于其巨大的军事作用而言,这笔钱花的非常值得。尤其是这几年大宋北方是少有的没有战争的时期,北方和西北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从治平三年开始的厢军屯田政策到现在在北方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北方和西北的厢军屯田终止一专面是因为北方可供分配土地已经开始显得有些紧张,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宋厢军数量已经降至了不足二十万人,就连正规禁军数量也下降到了六十余万,这样的军队规模已经是自仁宗时代以来的最低点。

在西北和北方的厢军屯田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在南方的厢军屯田却没有结束,不过相对于北方和西北而言,南方的厢军屯田速度非常缓慢。自治平三年开始大宋在大顺城第一次大规模获得了西夏的战俘充作奴隶开始,奴隶的主要使用方向就在南方。他们不断地在南方开辟修筑道路、桥梁,而且还有计划地沿着这些开辟出来的道路进行屯垦。等奴隶将屯垦的土地变成熟地的时候,他们再继续向前,而此时厢军屯田才在这个基础上开始。

这样一来厢军在南方的屯田速度自然是非常缓慢,不过与北方厢军屯田主要是以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相比,在南方的厢军屯田农业只是占了一半,最主要的还是以种植甘蔗、酿酒、造纸、制糖等手工业为主。

湖广地区在后世虽然是有名的产量地区,不过在这个时候显然还不适合建设成大宋的粮仓,环境的恶劣加上落后的耕作方式恐怕会使得大宋朝廷会失去耐心来等待开发南方。为了使厢军屯田南方效果见得更快一些,王静辉当初在屯田南方的时候就偏重于发展手工业,至于农业方面可以慢慢发展,只要能够满足当地的农业需要就足够了。时间长了,加上这里的环境慢慢改善,大规模种植业发展起来那是必然的事情。

与后世不同,王静辉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人口爆炸的时代,中国是通过种种行政手段来抑制人口增长,但是在现在大宋所处的时代,人口很可能过亿,但是与其国土面积相比还是非常稀疏。开发一个地区首先要看人口数量能不能达到一个标准,显然在这上面大宋是不够格的。它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在西北和西南与中原地区人口比例严重失衡,比之后世的东西部人口分布状况还要严重。

王静辉深知人口数量和国家资源之间的关系。现在大宋也没有后世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没有优生优育的概念,在这个时代提出计划生育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甚至优生优育的提出都会受到世人的质疑和嘲笑。他只是在自己的书院中传授医科时提出了优生优育的概念,只要自己的书院一天不关门,受到影响的人终究会一天比一天多,这完全是水磨石的功夫,丝毫不能着急。

厢军屯田政策的提出在本意上也是有着想通过这一行政手段来达到平衡人口分布的目的,在熙宁十年的今天已经进行了十一、二年之久,现在看起来效果还不错。至少厢军屯田使得大宋四十余万厢军和他们的家属有计划地移民到了西北和西南地区,迁移人口数量达到了一百余万人,这其中也是因为一家之中父子皆是厢军所致,否则迁移的人口数量会更多。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用十余年的时间来完成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很难想象的,这也是当初王静辉和大宋统治高层所完全没有预想过的。不过好在各项厢军屯田政策非常宽厚,而且各项准备工作和实行时间长,这才没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时至今日,就是王静辉想到这些心中都不禁涌起一阵后怕的感觉。百万大移民可以说是一大创举,这简直就是在走钢丝,一个不好便是关系到王朝更易的大事,不过王静辉和大宋非常幸运地渡过了这一关。人口大迁移给大宋带来的好处是十分长远的,大宋的土地开发经过这一次大规模厢军屯田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大缓解了大宋中央地区可耕种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最现实的便是使大宋摆脱了沉重的厢军包袱,从而实现朝廷财政收入每年都以百万贯级数的增加,而且随着厢军屯田实施日久,屯田的效益也开始慢慢显现。大宋每年都会平添五百万亩土地农业税收,尽管大宋税收的支柱早已经变成了商业税收,但是新增添的农业税收使得大宋的国库更加充实,重要的是粮食和经济作物不会有匮乏之忧,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大宋这三四年间虽然没有主动向外发动战争,但是军队却并没有闲着。在这一和平时期,大宋统治高层终于在解决了厢军的包袱之后轻松地完成了对军队的变革。除了重新编制了军事单位之外,还完善了军事人才培养的制度,重新恢复了武举考试。尽管在大宋重文轻武的统治指导下,成为武将远没有文臣这么有前途,但是武举科考出现使得武人也有机会通过武举科考来在短时间内步入从军仕途,这倒是不大不小地刺激了大宋百姓的观念。

不过大宋最重要的军事制度变革还是在武器上。在这四年当中,大宋凭借着其雄厚的实力做后盾,成功的训练装备了十余万热兵器军队。按照大宋强干弱枝的军事策略,除了满足京畿重地,还在北方和西北各布置了两支编制在近三万人的热兵器部队,而且还破天荒的在京兆府和大名府各设立了两个火器制造作坊。尽管这两个设立在京畿路之外的火器制作作坊产量非常有限,但是至少也表明了大宋统治高层的自信心。而且这两个火器制造作坊的产量也大大缓解了西北和北方对火器的需求,使得前线供应火器得到了大大的缓解,更适应了未来战争的需要。欢迎访问沸腾%*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