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章 重建洛塔林吉亚(2 / 2)

频繁的对抗大贵族的战争,同样消耗了同盟的财力。而且,在分摊的时候,占据统治地位的大城市,反而把主要的负担,丢给了中小城市和领地。在美因茨大主教等人卷土重来的时候,这些负担最轻的大城市,又反而首先动摇起来,违背盟约,宣布要军事中立,说大家可以和大贵族们共存,没有必要打打杀杀,非要消灭对方。

在这样的内外打击之下,14世纪后期,莱茵河流域的各个同盟已经严重缩水,基本上局限于河畔的几处谷地中,濒临瓦解。大贵族们甚至懒得再花钱进行武力讨伐,而是主要以劝降为止,等他们自己放弃了。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允炆来到了这片地区,开始在基层活动。

一开始,他们主要是在村落间游荡。朱允炆本人,是打扮成教士逃离巴黎的,之后他也一直借助这种伪装,四处“传教”,试图说服大家扶保大明。靠着显摆自己的“高级行政知识”,拥有了一些追随者之后,他也开始进入城镇,渐渐打响了名号。

这个时期,因为之前各种尝试的失败,当地人迫切需要一个强力统治者,来维持公道。不仅普通人,连中小城镇的行会和当地小领主,也都十分希望有个强人出现。因此,天天在酒馆里吹牛的朱允炆团队,居然就这么得到了很多支持与赞助,逐渐开始由虚转实,真的着手进行建设了。

这时候,主要干流的水路,都被大领主和大城市控制着。不过朱允炆团队本来就不太懂航运,而是一直在说服大家进行组织和道路修筑。他们兴建的小路,一开始质量也不怎么样,但还是成功打通了不少孤立的定居点,让大家手里的物资,得以流动起来。

吴王团队内部,也在此时确立了基本的战略规划。齐泰、黄子澄等人认为,莱茵河流域,从瑞士到美因茨,有好几个狭长的地域。两侧是山地,而中间是较为富庶的河谷——虽然这山也不高,但对于欧洲的情况来说,作为防御也是足够了。历史上也是如此,哪怕实力强大的法兰西王国,在面对这些小山的时候,都要被阻挡很久。

因此,这片“表里河山”的地方,地缘其实很不错,是可以作为事业起点的地方。欧洲人把这边说是四战之地,恐怕还是实力不行导致的。只要善于经营,应该是有翻身机会的。

而他们主持修筑的这些小路,虽然暂时经济影响不大,但成功把山区的乡村,很多小聚落联系起来。这里的山地居民和骑士,战斗素质其实不错,完全可以组织起来,进行训练。而当他们完成了一些整合之后,河谷的市镇也开始主动欢迎他们了。

吴王团队推行的各种措施,比如统一军制、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各城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等等,本来就是当地人正在努力争取的,因此不费多大力,就说服了大批人前来投奔——毕竟这些人一看就是东方面孔,而且既不暴虐,也不苛刻,还上来就提出这么符合大家理想的施政纲领,一看就是东方来的高贵文明人。就这样,他们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得到了众多支持。而一旦当地人团结起来,他们的力量,也确实足够自保了。

因此,这边的普通人,希望吴王能够继续推行政策,整合更多力量,以求保全大家的安宁生活;而那些比较有上进心的文化人,已经开始论证,提出要复兴洛塔林吉亚,把大家从东法兰克的暴政中解放出来了。而且,这个观点,还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甚至在瑞士的城市里,都有一些支持者。

经过这些年的活动,吴王府在这边的基础,也是最为雄厚的。当这次的动员命令发出之后,除了第一批派出的莱茵河右岸诸卫所的士兵,其他人也陆续开始了动员。在河左,直到法语洛林地区,大批人员也都行动了起来。

城市里的派驻官员,开始按照法令要求,敦促城市提供物资。因为有一个统一的朝廷管辖,而不是单纯依靠大城市制定规则,因此,这种摊派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各个中小城市,也纷纷派出商队,沿着马斯河、莱茵河沿线的水路,把士兵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过来。

在乡村,大家也开始了活动。除了莱茵河左卫各个千户所的常备士兵,当地官吏也开始招募更多人员。各个城镇都按照要求提供了职业士兵,乡村的军户也开始出人。在各处领地,官吏拿着户籍册,到处寻找军户骑士,督促他们家族出人参战。于是,更多人从山间、谷地里走了出来,在河畔加入大军。

一个月的时间里,这边已经再次集结了超过一万人。再加上绕路而来的南路军,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了。

他们顺着鲁尔河,大张旗鼓向东行进。一路上,当地的大贵族都不敢吭声,连美因茨大主教都只能对“名声显赫”的南路军直接无视,装作什么都没看见,也不给同僚报仇。等到吴王本部,沿着汉诺威到多特蒙德的道路赶来,他们又合兵一处,扎起了众多营盘。一时间,声势十分浩大。

然而,合兵之后还没有多久,让娜公主就再次精选人员。她认为这些人,用来对付西吉斯蒙德和其他诸侯,还是太少;用来进行战术策略,又太多了。于是,从汇聚起来的三万人里,挑选出了一万两千人。让剩下的人继续到处造势,而带着剩下的人,快速向东折返,在一处河流分水岭的位置,停了下来。

在这里,她准备伏击西吉斯蒙德的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