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确实很近,即使老太太是小脚,走路要慢些,一行人说说笑笑,也不过走了十几分钟,便看到了那扇熟悉的朱漆大门,以及门口那对儿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墩。
昨天,赵工程师将东跨院卖给一位部队首长的消息,经过李副所长和几位当时在家的邻居之口,早已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院子。
阳光明昨日来看房时,也在主院露过面,因此,当一家人走进院子时,无论是在门口水池边洗菜的妇女,还是在院里聊天的老人,都不约而同地投来好奇、打量的目光。
有人主动笑着点头打招呼,阳光明也一一客气地回应。
穿过略显嘈杂、堆放着些许杂物的一进院,经过垂花门,进入相对安静规整的二进院,再走进东侧那道小巧的月亮门,那个独立、方正、静谧的东跨院,便完整地呈现在田玉芬、秦兰英和阳珊珊的眼前。
虽然院子比农村老家的院子小了不少,但胜在规整。青砖铺地,缝隙里长着几簇顽强的青苔,显得古朴而干净。
北面一排四间青砖灰瓦的正房,看起来高大整齐,东面两间厢房也小巧规整。
整个小院沐浴在上午的阳光里,给人一种干净、利落且安宁的感觉。
“这房子……真不赖。”田玉芬站在院子中央,环顾四周,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满意笑容。
这房子,比老家的砖瓦房,看起来还要气派、结实。
老太太摸摸冰凉的砖墙,看看雕刻着简单花纹的窗棂,连连点头,啧啧称赞:
“是好房子,真是好房子!你看这砖,多厚实,比咱老家的用料还讲究。这院子也好,方方正正的,敞亮,接地气。”
她颤巍巍地指着院子靠南墙的一小块空地,已经开始兴致勃勃地规划起来:
“等咱们安顿下来,就在这儿开两畦菜地,种点小葱、韭菜、菠菜。
边上的角落,我看还能搭个小鸡窝,养两只下蛋的母鸡,以后咱们珊珊想吃鸡蛋就不用总去副食店排队了,方便!”
阳珊珊则像只快乐的小鸟,兴奋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看看正房明亮的玻璃窗,又跑进厢房瞅瞅里面的格局,对新家的一切都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欢喜,银铃般的笑声在小院里回荡。
一家人怀着激动的心情,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参观了一遍,越看越是满意。
正房宽敞明亮,空间很大;耳房小巧安静,适合做书房;厢房功能齐全,作为厨房和杂物间,很实用。
尤其是厨房里那个锃亮的自来水龙头,让田玉芬觉得无比方便。
院子里那个独立的旱厕虽然简陋,但打扫干净后,没有异味,也比外面胡同里的公共厕所强上太多太多。
参观完毕,全家人便热火朝天地投入了大扫除。
田玉芬和老太太负责擦拭家具、门窗,阳光明负责清扫屋顶墙角的蛛网、擦洗地面,阳珊珊也拿着小抹布,像模像样地帮着擦桌子,干得小脸通红。
时间不长,阳建雄派来的警卫员小张也准时到了。
小伙子二十出头,很勤快,话不多,但眼里有活,二话不说就帮着阳光明一起干起了清理杂物间存煤、检查菜窖安全性、搬运较重杂物等重体力活,忙得满头大汗。
接下来的两天,全家人都扑在了新家的收拾整理上。
首先是彻底的清扫。
屋顶、墙角、家具背后,所有积年的灰尘都被清除干净。每一扇窗户都被擦得透亮,地面的青砖被反复擦洗,露出了原本的颜色。
赵工程师留下的所有家具,包括那张厚重的八仙桌、几把太师椅、两个大衣柜和几张床,都被仔细擦拭,焕然一新。
然后是归置。田玉芬根据多年的持家经验,指挥着将家具摆放在最合理的位置。哪里放床,哪里摆柜子,她都心里有数。
带来的有限行李也被一一打开,该收进柜子的收进柜子,该摆出来的摆出来。虽然东西不多,但经过她的巧手布置,很快就有了家的温馨模样。
厨房和厕所是重点清理对象。厨房的灶台、水缸、锅碗瓢盆都被彻底清洗,阳光明还弄来了一些碱面,帮助去油污。厕所也仔细打扫了一遍,确保卫生。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有邻居借故过来打招呼,或者好奇地往月亮门里张望。
烈属张老太太端来过一碗自己腌的咸菜,田玉芬热情地收下,并回赠了一些从老家带来的干枣。
李副所长的爱人也过来看了看,说了几句“需要帮忙就说话”的客气话。田玉芬都得体地应对着,既保持了礼貌,也没有过于热情,分寸拿捏得很好。
在这两天当中,阳光明高效地跑完了所有的落户手续。
凭借着新办理的房产证明、田玉芬的单位介绍信以及原有的户口迁移证等齐全的材料,他很顺利地将一家人的户口落在了这处新地址上,拿到了崭新的户口本。
紧接着,凭着新户口本,粮本、副食本和煤本,也相继在指定的粮站、副食店和煤厂办理下来。
妹妹阳珊珊转学的事情,也凭着固定住址和户口本,在附近的小学办好了转入手续,只等新学期开学,直接去报到即可。
至此,一家人在京都安身立命的所有基本凭证——户口、粮食关系、副食供应、燃料供应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已全部顺利解决。
搬家的这一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阳建雄早早地就赶到了招待所,亲自帮着办理退房手续。
一家人的行李本就不多,加上新家里日常用品基本齐全,需要带过去的也就是些随身的衣物、被褥,以及从老家带来的少许有纪念意义或者实在舍不得丢弃的旧物。
吉普车的后备箱加上后座,一趟就将所有行李,都轻松拉到了四合院门口。
左邻右舍看到有军用吉普车再次停驻在胡同里,又有穿军装的首长和战士进出搬运东西,都知道是新邻居正式搬来住了,不少人都站在院子里张望,低声议论着。
烈属张老太太,还特意走过来,笑着道贺:“搬来了?好好好,以后就住一个大院了,有啥事就言语啊!”
田玉芬和老太太秦兰英连忙笑着回应,并邀请张老太太有空一定过来坐坐,喝杯茶。
东西不多,很快就被搬进了东跨院,并按照之前的规划摆放妥当。
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窗明几净、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新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苦尽甘来的喜悦,以及终于安稳下来的轻松。
阳珊珊更是兴奋地在几间屋子里跑来跑去,欢快的站不住脚。
阳建雄今天特意请了半天假,打算留下来和家人一起吃一顿正式午饭,也算是小小的温锅宴。
在过去几天的收拾过程中,阳光明早已利用冰箱空间的便利,陆陆续续、不引人注意地将一些米面粮油、肉蛋蔬菜等,转移到了厨房的柜子里。
虽然每样的量都不多,但品种还算齐全,足够应付家里的开销,不至于让家里开火时捉襟见肘。
他并没有拿出太多好东西,主要是担心父亲阳建雄心思缜密,观察力敏锐,问起来不好解释。
对于奶奶和母亲,他或许还能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但面对这位洞察力惊人的父亲,他还是决定谨慎为上,循序渐进。
即便如此,相对于此时普通家庭普遍紧巴巴的供应水平,阳光明家厨房里的存货,也堪称是相当丰裕和令人羡慕的了。
午饭由田玉芬主厨,老太太在一旁帮着摘菜、看火,阳珊珊则负责传递碗筷,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了庆祝乔迁之喜,新家的第一顿饭,田玉芬做得格外用心。
主食是白面馒头,一个个暄软雪白,散发着麦香。主菜是腊肉炖豆角,在这个很久没有肉食供应的时期,能吃上腊肉已经很难得。
阳光明拿出来的腊肉肥瘦相间,切成薄片,和翠绿的豆角一起炖煮,腊肉的咸香充分浸入豆角之中,味道醇厚鲜美,是下饭的好菜。
一盘切开的流着红油的咸鸭蛋,红白分明,咸淡适中,看着就诱人。
再加上一碟清脆爽口的凉拌黄瓜,一盘碧绿清淡的清炒芹菜,凑齐了四道菜,有荤有素,有凉有热。
阳建雄看着桌上摆开的饭菜,眼中再次闪过一丝讶异,但看到儿子阳光明那坦然自若的神情,以及母亲和妻子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对新生活满足而充满希望的笑容,他将那丝疑惑压了下去,没有多问。
吃饭前,阳光明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礼节性的邻里走动,这也是融入新环境的重要一步。
根据赵工程师的介绍和他这几天的观察判断,他初步筛选出了三家,看起来品性正直、值得交往的邻居,作为首批走动对象。
因为打算今后常来常往,第一次正式走动,他特意准备了一碗腊肉炖豆角。
第一家,他先去了中院东厢房的南间,烈属张老太太家。
张老太太六十多岁年纪,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着一身干净的蓝布褂子,虽然独自生活,但屋里屋外都收拾得一尘不染。
见到阳光明端着菜过来,很是意外,随即脸上绽开了慈祥的笑容,连声道谢。
阳光明客气地说道:“张奶奶,我们今天刚安顿下来,算是正式入住了,做了点家常菜,给您尝尝鲜,您别嫌弃。
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请您多关照。”
张老太太笑着接过碗,看到碗里竟然有腊肉,连忙说道:“哎呦,你看你这孩子,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
远亲不如近邻,以后常来奶奶这儿坐坐,我跟你奶奶年纪相仿,肯定能说到一块儿去。”
阳光明注意到,张老太太屋里的家具虽然陈旧,但擦拭得光亮。
墙上挂着三个相框,里面是穿着军装的三位年轻战士的黑白照片,想必就是为国牺牲的三位烈士,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家,他去了中院正房,李副所长家。
开门的是李副所长的爱人,一位看起来就很利落、干练的中年妇女。
听阳光明说明来意,又看到碗里实实在在的腊肉,刚刚客气了两句,李副所长也闻声从里屋出来,脸上带着笑容,接过碗,说道:
“光明同志,你看你,太见外了!以后就是邻居了,互相照应是应该的,还送什么菜。
谢谢谢谢!以后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者院里有什么事,尽管开口,别客气。”
阳光明表示感谢,又说道:“应该的,李所长,以后少不了麻烦您。”
双方又简单寒暄了几句,阳光明便告辞了。
第三家,他去了前院东厢房的佟家。佟家是旗人,老住户,对附近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
佟家当家的佟大爷四十多岁,瘦高个,穿着虽然朴素但很整洁,说话带着点儿老京都人特有的客气和圆融劲儿。
看到阳光明端着菜来,很是高兴,连声道谢,还非要让阳光明进屋坐坐喝口水,尝尝他刚沏的茉莉花茶。
阳光明婉拒了,说家里还等着吃饭。佟大爷便也不再强留,笑着说道:“那行,那行,以后常来走动!咱们都在一个大院住着,就得像一家人似的,和和气气,比什么都强!”
送完这三家重点对象,阳光明又抓了几大把常见的水果硬糖,去了中院的其他几户人家,一一拜访。
每家送上一把糖,简单说了句“新搬来的,一点小心意,给孩子甜甜嘴”,算是打了个招呼,混个脸熟,表达了友善的态度。
至于前院和后院的其他人家,阳光明暂时不打算主动接触,维持表面的点头之交即可。
走动完毕,回到安静整洁的东跨院,一家人终于围坐在擦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前,开始了在新家的第一顿团圆饭。
阳建雄今天心情很好,特意带来了一瓶茅台酒。
阳光明给父亲和自己各倒了一杯,醇厚的酒香立刻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警卫员小张执意不肯喝酒,便和家里的其他人一样,以白开水代酒。
“来。”
阳建雄率先举起酒杯,目光扫过母亲、妻子、儿子和女儿,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温和与一种如释重负的感慨,“为我们一家人在京都的新生活,也为了……我们今后的日子平安顺遂,干杯。”
老太太、田玉芬、阳光明和阳珊珊也都举起了杯,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此刻团圆的满足。
“干杯!”
几只杯子轻轻碰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这顿饭吃得温馨而融洽。
腊肉炖豆角很入味,咸香可口;咸鸭蛋流油起沙,咸淡恰到好处;凉拌黄瓜清爽解腻;清炒芹菜,脆爽可口。
简单的家常菜,却因为是在自己的新家里,和亲人一起享用,而显得格外香甜,充满了幸福的滋味。
阳建雄和阳光明小酌着杯中醇厚的茅台酒,父子二人没有多谈过往的辛酸与分离,也没有过多涉及未来尚不确定的规划。
只是聊着房子收拾的细节,哪些邻居看起来面善,阳珊珊上学需要注意些什么,气氛倒也平和自然。
一种久违的家庭温情,在酒杯与碗筷的轻微碰撞中,缓缓流淌。
一杯酒慢慢下肚,阳建雄的脸上泛起些许红晕,他看着坐在对面的儿子,眼神复杂,既有赞赏,也有愧疚,更有深深的期许。
这个儿子,比他想象中更加成熟、稳重,也更有能力和主见。
他似乎真的可以放心地将母亲,将这个家,交给儿子来照顾了。
这个认知,让他肩头的重担仿佛轻了一些。
饭后,阳建雄又坐了一会儿,陪着母亲说了会儿体己话,仔细问了问她的身体感受,叮嘱她不要太劳累。
眼看下午上班的时间快到了,他这才起身准备离开。
“娘,玉芬,家里现在总算是安顿好了,我也就放心了。
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无论大小,让光明去单位找我,或者往办公室打电话都行。”阳建雄叮嘱道。
老太太点点头,眼圈有些发红,摆摆手:“知道了,知道了,你忙你的去,不用总是惦记家里。我们这儿,现在什么都好。”
田玉芬也轻轻“嗯”了一声,低头收拾着碗筷,没有多说什么。
阳光明和阳珊珊,将父亲送到东跨院的门口。
“爸,路上慢点。”阳光明说道。
阳珊珊也仰着小脸,小声说道:“爸爸再见。”
阳建雄看着眼前这一双儿女,儿子挺拔如松,女儿娇憨可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名为“家”的暖流。
他用力拍了拍阳光明结实宽厚的肩膀,眼中满是信任和托付,又弯下腰,爱怜地摸了摸阳珊珊柔软的头发,这才转身,挺直脊背,大步流星地穿过二进院,走出了四合院那扇厚重的大门。
吉普车引擎发动的声音渐渐远去,小院里恢复了宁静。
阳光明牵着妹妹的手,回到屋里,看着母亲和奶奶已经开始利落地收拾碗筷,擦拭桌子,一种踏实的感觉,充盈在他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