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意外访客.照相机票.心中愧疚(1 / 2)

转眼到了周日,上午十点多,前院的佟大爷今天轮休,正在自家门口就着明亮的日头,仔细拾掇那几盆长得蔫蔫的月季花。

他拿着把小剪子,小心地修剪掉发黄的叶子,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梆子戏。

刚直起腰,打算活动活动有些发酸的胳膊,一抬眼,正瞧见院门口走进来两个人。

打头的是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身姿挺拔,穿着一身笔挺的草绿色军装,看看肩章,赫然是一位大校。

他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战士,同样军容整肃,手里还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两瓶水果罐头。

看到生人进门,尤其还是两位军人,佟大爷自然很关注。

这大院虽说人员杂,但平日里进出的多是熟面孔,冷不丁来两位生客,还是位首长,他这老住户不免要多问一句。

他踌蹰了片刻,放下手里的剪子,脸上堆起客气而谨慎的笑容,迎了上去。

“这位首长,您二位这是……找哪家?看着有点面生。”佟大爷语气恭敬,带着老京都人特有的那种圆融劲儿。

被问到的中年军官停下脚步,面容和煦,并没有因为被盘问而露出丝毫不悦。

他目光扫过佟大爷,又看了看这规整中透着生活气息的前院,语气温和地答道:“老师傅,你好。我们来看望阳建雄同志的家人,他们应该是住在东跨院。”

果然是阳家的客人!佟大爷心里暗道,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几分,连忙侧身引路:“哦哦,是阳首长家的客人啊!没错没错,就在中院的东跨院,您跟我来,这边请,这边请。”

他一边在前头引路,一边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这阳家果然不一般,来往的都是这等人物。

阳光明正挽着袖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拿着个葫芦瓢给奶奶新开垦的那两小畦菜地浇水。

听到脚步声和佟大爷的说话声,他抬起头,正好看到佟大爷引着杨政委和警卫员穿过月亮门走了进来。

“杨伯伯?您怎么来了?”阳光明有些意外,连忙放下葫芦瓢,在裤腿上擦了擦手,快步迎上前去,“佟大爷,麻烦您了,谢谢啊。”

“不麻烦,不麻烦,顺路的事儿。”佟大爷笑呵呵地摆摆手,很识趣地没有多待,“那你们聊着,我回去接着拾掇我那几盆花去。”说完,便转身回了前院。

“光明,没打扰你们吧?”杨振华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目光在整洁的小院里扫过,看到刚刚开垦出来的菜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今天休息,想着过来看看老太太和你母亲,她们在这边还住得习惯吧?”

“习惯,都挺好的,劳您惦记着。快请屋里坐。”阳光明引着杨政委和警卫员往堂屋走,同时朝屋里扬声喊道,“娘,奶奶,杨政委来看你们了。”

田玉芬和老太太正在堂屋里做着针线活。听到喊声,婆媳俩都放下了手里的活计,脸上露出惊讶又带着些局促的神情。

田玉芬赶紧站起身,理了理鬓角,迎到门口:“杨政委,您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老太太也想要站起来,杨振华见状连忙快走两步,虚扶了一下:“婶子,您坐着,千万别起来。我就是顺路过来看看您,您身体还好吧?”

“好,好着呢!托组织的福,这到了京都,吃得好住得好,心里也踏实。”老太太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连连招呼杨政委坐下。

阳光明请杨政委在八仙桌旁的主位坐下,那名警卫员则将手里的两瓶罐头轻轻放在桌角,然后安静地退到一旁站着。

“同志,你也坐,别站着。”阳光明对警卫员招呼道,顺手从柜子里拿出几个干净的茶杯。

“听光明的,别傻站着。”杨振华对警卫员摆了摆手,目光温和地看向田玉芬和老太太,“工作上、生活上,都没什么困难吧?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千万别客气,尽管开口。”

田玉芬搓了搓手,有些拘谨地答道:“没有没有,都挺好的。光明这孩子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啥也不缺。我在妇联工作也顺心,领导同事都挺照顾。”

老太太也附和道:“是啊,杨政委,让你费心了。我们这日子,现在是掉进福窝里了,知足,得知足。”

阳光明动作麻利地取出茶叶罐。这是他特意从空间里拿出来的茶叶,里面装的是品质极佳的明前龙井。

他小心地用茶匙拨出些茶叶,放入白瓷茶壶中,冲入热水,一股清冽怡人的豆栗香气立刻在堂屋里弥漫开来。

“杨伯伯,您尝一尝,这是同学从家里捎来的,据说还不错。”

过了片刻,阳光明将沏好的茶汤倒入杯中,双手递到杨振华面前。

杨振华接过茶杯,先观其色,只见汤色清澈碧绿,茶叶嫩匀成朵,再闻其香,那股鲜爽的香气更是沁人心脾。他眼中掠过一丝讶异,轻轻吹了吹热气,呷了一小口。

茶汤入口,滋味甘醇鲜爽,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好茶!”杨振华忍不住赞了一声,他是懂茶的人,这茶绝非寻常市面上能见到的货色,“光明,你这同学家可不简单啊,这明前龙井,品相和口感都是顶级的。”

阳光明笑了笑,顺势说道:“您要是喜欢,我这儿还有两盒没开封的,等会儿您走的时候带上,闲着没事的时候泡一杯尝尝。”

杨振华闻言,也没跟他客气,哈哈一笑:“那我可就不客气了!这好东西,确实难得。”

几人又闲聊了一阵,主要是杨政委关切地询问老太太在京都的生活细节,气候是否适应,邻里相处如何,缺不缺日常用的东西。

老太太和田玉芬都一一笑着答了,言语间满是感激和满足。

眼看快到午饭时间,田玉芬和老太太交换了个眼神,田玉芬开口道:“杨政委,您今天说什么也得在家里吃了午饭再走。您第一次来家里,也没什么准备,就是些家常便饭,您别嫌弃。”

老太太也拉着杨政委的胳膊,热情地挽留:“就是,杨政委,一定得吃了饭再走!你要是不吃,那就是拿我当外人了。”

杨振华本意只是来看看,没打算吃饭,但见婆媳二人态度如此真诚热情,阳光明也在一旁盛情相邀,他略一沉吟,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好,既然老人家和玉芬同志这么热情,那我今天就叨扰一顿。”

见杨政委答应留下吃饭,田玉芬和老太太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婆媳俩赶紧起身,对阳光明嘱咐了一句“好好陪着杨政委说话”,便一起去了厨房张罗。

堂屋里只剩下阳光明和杨振华,以及安静坐在门口的警卫员。

杨振华又品了一口茶,放下茶杯,神色稍稍正式了一些。

他从随身带着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票证和一小迭钱,放在了八仙桌上,推到阳光明面前。

“光明,这是你父亲让我转交给你的。”杨振华说道,“一张自行车票,还有一百块钱。”

阳光明目光扫过那张印着“自行车购买证”字样的票证和那十张崭新的大黑拾,伸手将东西拿了起来。

“我爸这是……怕我不好意思收,还是觉得我会拒绝?”他语气轻松,带着点调侃,“那他可就想差了。我这人实在,家里需要的东西,给我我就拿着,不怕东西多。”

杨振华看着他那坦荡的样子,眼里也带了笑,解释道:“建雄最近下部队训练基地了,那边有个重要的集训任务,他得盯着,估计至少得一个多星期才能回来。

他知道我今天要过来看望老太太,就提前把这些交给我,让我务必转交到。”

他指了指那张自行车票:“建雄说了,家里现在可能不缺他这一百块钱,但肯定缺一辆自行车。

就算玉芬同志上班路近,用不着,平常买菜买副食品,去粮店煤站,有辆自行车也会方便很多。他考虑的还是很周到的。”

阳光明点点头,仔细看了看那张珍贵的自行车票。

这年头,自行车是紧俏物资,光有钱没票也买不到。

父亲能弄到这张票,确实是费了心的。家里有辆自行车,母亲上班或许可以步行锻炼身体,但采购生活用品,有辆车确实能省力不少。

“票我收下了,确实需要。”

阳光明将自行车票小心地揣进裤兜里,然后拿起那一百块钱,在手里掂了掂,却没有立刻收起来,而是看向杨振华,问道:

“杨政委,我爸他……这钱,不会是找谁借的吧?上次他陪我们去看房的时候,跟赵工说过,就算凑一百块钱也得找人借。”

杨振华没想到阳光明会问得这么直接,略微迟疑了一下,觉得这事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便实话实说:

“建雄他……倒也不算特意找人借。就是从我这先挪用了五十,说下个月发了工资就还。

嗨,这也没什么,我们之间经常这样,谁都有个钱不凑手的时候,互相帮衬一下,正常的很。”

阳光明听完,心里就明白了。

如果是因为父亲生活上大手大脚,把钱花没了,平常攒不下钱,那他收这一百块钱,绝无心理负担。

但他知道,父亲阳建雄每月工资的大头,基本都拿去接济那些生活困难的战友或者战友遗属了,自己过得相当俭朴,甚至有些清苦。

这几次见面,他就注意到一个细节,父亲脚下的那双皮鞋有多处修补的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他再去挤占父亲那本就所剩无几的工资,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他将那一百块钱又推回到了杨振华面前,语气诚恳地说道:

“杨伯伯,这钱,您拿回去吧。我家里的情况,您也清楚,我现在有能力照顾好奶奶她们,真不缺这一百块钱。我爸他的钱,留着让他去做更该做的事吧。”

杨振华看着被推回来的钱,又抬眼看了看眼神清澈、态度坚决的阳光明,心中不禁感慨。这孩子,不仅懂事,心思也正,更能体谅父亲的难处。

他没有去动那迭钱,而是叹了口气,劝道:“光明,你的心意我明白,建雄知道了也肯定会欣慰。但这一百块钱,你还是收下吧。”

他语气变得有些深沉:“我跟你爸是多年的老战友,一起从枪林弹雨里滚过来的,我最了解他。

他这个人,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

以前……对家里亏欠太多,他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儿,觉得对不起你娘,对不起你奶奶,对不起你们兄妹。

现在好不容易关系缓和了些,他能有机会为家里做点事,哪怕是尽这么一点点心力,你要是不让他尽,他这心里……会更不好受,会更惭愧。”

阳光明沉默地听着,他能理解杨政委话里的意思。

父亲阳建雄是个极其看重责任和担当的人,多年的隔阂与亏欠,让他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区区一百块钱,或许在他看来,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象征,一种试图弥补、试图重新连接起父子亲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