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她的认知范围,让她感到一种近乎麻木的震撼。
老太太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那声音在寂静的屋里显得格外清晰。
她浑浊的老眼此刻瞪得溜圆,死死盯着那一盒黄金般的牛黄,仿佛要将它们刻进瞳孔里。
布满老年斑和青筋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着伸出去,想要触摸,想要确认这是不是一场过于逼真的梦。
又在指尖即将碰触到那油润表面的瞬间,猛地缩了回来,仿佛怕自己粗糙、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会玷污了这些闪着金光的“宝贝”。
她张了张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像是被堵住的声响,干瘪的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脸上的皱纹因为极度的震惊而扭曲,最终化作一声近乎叹息的喃喃自语,带着浓浓的恍惚:
“老天爷……这……这得是多少钱啊……十辈子……不,俺们家祖祖辈辈加起来,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啊……这得买多少粮食,盖多少间大瓦房啊……”
她活了快七十年,经历过无数的贫苦和艰难,却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被纯粹的巨大的财富冲击得魂不守舍。
之前大孙子含糊地说家里还有牛黄,还有底子,她们只知道家里有了依仗,心里踏实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几毛钱几块钱而发愁。
但“不缺钱”和“眼睁睁看着价值十万块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心理上的安慰,后者是视觉和心灵上的巨大冲击与颠覆。
此刻,这实实在在、金光闪闪摆在眼前的“十万块”,彻底击碎了她们长期以来建立在拮据生活之上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看到母亲和奶奶被彻底镇住,脸上血色褪去又涌上,嘴唇翕动却说不出完整的话,阳光明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他不再让那炫目的金色继续刺激她们脆弱的神经,轻轻合上了盒盖,将那一片耀眼的金色遮掩起来,堂屋的光线似乎也随之暗淡了几分。
然后,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清晰,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娘,奶奶,你们现在看到了,咱们家以后,真的不可能再为钱发愁了。这些牛黄,就是咱们家最厚的家底,是咱们的定心丸。”
他耐心地解释着,语气平和,试图打消她们最后的潜藏在震惊深处的顾虑:
“等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按照国家规定,每月工资少说也有五十多块,以后随着工龄职称,还会往上涨。
家里有两个人拿工资,日常开销,吃喝穿用,根本不成问题。细水长流,足够咱们过得比现在还宽裕很多。”
他指了指盒子,继续道:“这些牛黄,咱们就好好收着,不动用,就当是压箱底的保障,是咱们家的‘金山’。
万一将来遇到什么天大的急事,需要用一大笔钱,随时可以拿到像同仁堂这样的正规大单位去换钱,这是合乎政策的,正当来路,不会犯错误,你们放心。”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而且牛黄这东西,是名贵药材,特别耐储存,不会坏,不用担心贬值,比存钱在银行里还保险。它就在那儿,跑不了,也烂不掉。”
他目光扫过桌上那张自行车票和旁边那张小小的照相机票,语气变得坚定而从容,带着一种引导家人迈向新生活的决心:
“所以,在花钱这件事上,咱们真的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什么都不敢买,什么都不敢用。
该省的地方,比如粮食,那肯定要省,这是根本;但该花的地方,比如改善生活、培养点正当的爱好,咱们也得舍得花,要学会享受生活。
钱是为人服务的,不能让咱们成了它的奴隶,整天提心吊胆。”
他拿起那张照相机票,声音里甚至带上了一点憧憬,更能打动家人:“就像这照相机票。
刚才娘说了,自行车是必需品,理由不用多说,是让日子更方便。
照相机,确实不算生活必需品,但它有它独特的用处,是让日子更有滋味,留下念想。”
“首先。”
他看向母亲和奶奶,眼神诚恳,“我个人对摄影这门艺术,一直很感兴趣。觉得它能记录美好瞬间,定格时光,把流动的东西变成永恒。
我在学校图书馆借过相关的书,什么《摄影构图》、《暗房技术》,早就自学过一些理论知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实践。
有了相机,我就能把理论用起来,亲手拍,亲手洗,这也是学习的一种,长本事。
说不定以后还能给厂里、单位拍个宣传照什么的,也是个技能。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
他的语气变得格外柔和,目光扫过妹妹珊珊,又落在奶奶和母亲脸上,“有了相机,咱们就可以随时给家里人拍照了。
比如,每年都给珊珊拍一张照片,记录下她一年年长大的样子,从这么个小豆丁,到大姑娘;
逢年过节,咱们全家也可以拍张合影留念,团团圆圆的;奶奶您的寿辰,娘您的生日,都可以拍下来。
等以后,过了十年,二十年,再翻出来看,看看奶奶以前多硬朗,娘您以前多精神,珊珊小时候多淘气,那都是最最珍贵的回忆,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阳光明其实对摄影的爱好并没有他说的那么浓厚,更多是出于一种实用和记录的考虑,但这确实是一个能打动家人、也合乎情理的购买理由。
记录家人的成长与变迁,留住时光的痕迹,这个功能对于重视亲情、家庭观念极重的老太太来说,有着莫大的、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果然,听到孙子说可以记录珊珊的成长,可以拍全家福,可以留下自己现在的样子,老太太的眼神瞬间就亮了。
她仿佛已经看到了多年后,自己也许已经老得走不动了,戴着老花镜,坐在暖阳下,颤巍巍地摩挲着厚厚的相册,看着照片上家人年轻的面容,孙子挺拔的身影,孙女灿烂的笑容,那该是多么慰藉人心、驱散晚年寂寞的一件事啊。
什么能吃能穿,都比不上这份精神上的寄托和温暖。
她脸上的犹豫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的憧憬和认可,嘴角甚至微微牵起了一丝向往的笑意。
田玉芬也被儿子的话打动了,尤其是“全家福”、“记录珊珊长大”这几个字眼,深深戳中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她看着儿子沉稳自信的脸庞,再想想刚才那盒子价值十万、足够一家人衣食无忧生活几十年的牛黄,心里那根紧绷了多年的关于“钱”的弦,似乎终于“嘣”的一声,松弛了下来。
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底气,慢慢从心底升起。
是啊,家里都有十万家底了,儿子又这么有出息,懂事,有谋划,未来可期。
花一百多块钱买一台能记录家庭点滴、能让儿子发展爱好、能给生活增添色彩和乐趣的相机,好像……也确实不算什么过分的事了。
这钱,花得值!
她心里那面小鼓,不知何时停了敲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
“光明说的……也有道理。”
田玉芬轻轻吐出一口气,那气息里似乎将多年的沉重负担都吐了出去,脸上的纠结慢慢化开,眉头舒展开来。
她看向婆婆,语气已经明显松动,“娘,您看呢?要是这相机真能像光明说的,给珊珊、给咱们家留个念想,那……这钱花了,倒也值当。是这么个理儿。”
她甚至开始想象,拿着相机,给女儿、给婆婆拍照的情景了。
老太太秦兰英见儿媳也松了口,心里的天平彻底倾斜,便不再犹豫,脸上露出了释然而欣慰的笑容,用手一拍大腿,拍板道:
“行!那就听光明的!买!这相机,买了!以后啊,多给咱珊珊拍点照片,也给我这老婆子多拍几张,等以后老得走不动了,牙掉光了,也好拿出来瞅瞅,看看自己当年是啥模样!”
她的话语里,带着一种放下负担后的轻快和幽默。
见母亲和奶奶都被说服,阳光明心里也松了口气。
他趁热打铁道:“那好,既然您二位都同意了,我明天上午就去百货大楼和指定的照相器材商店,把自行车和照相机一并买回来。
早点买回来,咱们也早点用上。”
田玉芬和秦兰英此时再无异议,都点了点头,脸上甚至带上了几分期待。
田玉芬甚至还补充了一句,带着当家主母的细致:“钱要带够,别凑合。挑质量好的买,自行车要结实的,相机要牌子响亮的,别图便宜。该花的钱,就得花到位。”
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意义非凡,标志着这个家的消费观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娘,您放心,我心里有数。保证挑好的买。”阳光明笑着应下,心里也充满了对明天采购的期待。
一家人就着买相机和自行车的事,又说了几句闲话,气氛温馨而融洽。
田玉芬已经开始规划着买了自行车以后,去远一点的副食店买东西是不是更方便,偶尔是不是能去城外逛逛;
阳光明则说着买了相机,可以先在院里给奶奶和珊珊拍几张,再去公园试试;
老太太也乐呵呵地想着,该穿哪件衣裳拍照显得精神些。
小小的堂屋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新物品、新生活方式的憧憬和讨论。
过了一会儿,阳珊珊也从外面跑回家里,加入了讨论之中。